近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大众购买海外商品的热情无限高涨。专注于“海淘”服务的跨境电商平台,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然而近日,一则流传于微信朋友圈,关于销售食药监未备案化妆品将受重罚的消息则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一场“冰桶挑战”。
起因:国药监回复将查处销售未进口备案化妆品电商平台
日前,一则关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批复函疑遭散播,在朋友圈内被反复转载。内容明确指出: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进口或销售未经批准或者检验的进口化妆品”行为,应依法予以查处。
同时流出的还有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此事项的“处理请示”及相关附件。因为文件末尾明确标明“公开属性”为“不公开”,抛开文件真实性与处理结果是否合理不谈,不得不怀疑此次为非常规渠道的文件外流。
一时间跨境电商行业波澜顿生,疑虑重重。
还原:跨境电商平台进口模式
上述文件中所涉及处罚的电商平台,其经营模式为“海外商家入驻平台”模式,即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后,平台将订单转给韩国供应商,由韩国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通过国际物流,直接寄给中国消费者。
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直购进口模式”。一般说来,中国跨境电商进口有多种模式,现行平台采用的主要有三种:
1.完税进口,即一般贸易进口。电商实体从海外引进商品,完成进口手续并缴纳环节中各种税费(关税、海关代收的消费税等),然后在平台上销售。
2.保税进口,是一种B2B2C模式。电商实体先将海外商品整批运达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如保税区等),再根据平台上消费者下单情况,将商品从保税区直接清关发出。
3.直购进口。国内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下单,平台将电子订单转至海外供应商,供应商将商品发往海外仓库,分拣打包并通过国际物流清关配送至消费者手中。
争议:“未进口”就等于“假货”吗?
普通消费者或许并不了解何为“销售未进口化妆品”,而将其与“售假”等名词画上等号。实际所谓“进口”与“未进口”,差别就在于商品在食药监备案有无备案,未经备案的商品也是海外正品,只是少了一道备案手续而已。
众所周知,中国化妆品进口备案手续较为复杂,据申报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介绍,进口非特殊类化妆品申报周期一般在5-8个月。备案手续除了耗时颇长,更需要足量资金支持,普通代理商甚至品牌方均不可能按照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商品,大多数都倚赖跨境电商平台选择保税进口或直购进口,也就是上文中药监局所认定的“代购”模式。
跨境电商零售是在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监管下进行的合法交易过程:小宗贸易由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无需取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进口批文;且每一个订单都对应一个消费者的个人身份证号,属于消费者的自主行为,并无“代购”中间人。这是与“空姐代购”等个人代购行为性质完全不同的。
分析:恐波及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或将促使各平台迁往海外
鉴于国内各部门监管条例“阴晴不定”,倘若各省市地区仍以《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来作为化妆品销售资质的查处标准,恐怕跨境电商行业将产生不小的纷乱。还是天猫国际与京东海外购目光长远,早在开启海淘业务时,就以境外注册公司身份主导运作,并且规定仅支持境外注册实体入驻,暂时规避国内行业风险。参照两大巨头先例,国内跨境电商纷纷背井离乡落户海外,唯彼岸是岸,恐怕是纷争中代价最小的出路。